江西萍鄉一群“大媽”通過志愿幫扶,讓空巢老人不“空心”。“大媽”們說:“我們不只會跳廣場舞、有錢屯金條,更能帶給人們幸福和快樂。”
老阿姨讓“漸凍人”的心“解凍”
割腕、吃安眠藥、手指插進電源插座……“人絕望了,什么都能做得出來。”自從2007年患上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俗稱“漸凍人癥”的疾病和生活的強烈落差,將羅海均逐漸拖入絕境,曾10次試圖自殺。將他拉出深淵的不是曾經交杯換盞的“哥們兒”,而是一群素不相識的志愿者“大媽”。
63歲的章世惠,從花園社區的工作崗位退休后,2009年成立了萍實志愿者協會,目前已有志愿者400多人。她們中最小還在上初中,最大的71歲。在她印象里,在正在幫扶的約10名嚴重殘疾的空巢老人中,羅海均是“最難開導的老弟”。
羅海均曾是當地銀行的中層領導,自從患病,他發現“世界變了”,原本“可以過命”的“鐵哥們兒”不再來往。每到妻子上班時間,羅海均只能給家政、殘聯打電話,懇求有人可以聊聊天、說說話。
“聲音里都聽得出絕望。”章世惠清晰記得4月初第一次接到羅海均電話的情形。中飯都來不及吃就去探望的她發現,雖然羅海均主動求助,但卻始終充滿戒備。“必須相距半米以上,人很暴躁,連眼神都惡狠狠的。”
隨后一個月,章世惠、李鳳華、劉建軍等幾個老阿姨每天輪流到羅海均家,開導談心、按摩雙腿,有時還會帶上幾把青菜做一頓可口的午飯。日復一日,老阿姨的真心和關愛讓羅海均變了個人。羅海均的妻子說:“老羅一年沒笑過了,現在有人聊天又有了笑容。”
“我們也有走不動的一天”
鳳凰街道同為“漸凍人”的杜軍國多年癱瘓在床,因特制病床比房門略寬,家離大馬路不足50米,卻5年沒有出過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老阿姨幫扶團了解后常來看望照料,還計劃募捐善款,幫助他重新進行治療。
出行不便的孤寡老人、長期獨居的離異婦女、常年臥床的傷殘病人……2013年6月起,老阿姨幫扶團聯合志愿者和心理咨詢師對心理異常的老人進行一對一幫扶。
“我們也有走不動的一天,現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老人之間互相幫助。”66歲的志愿者李鳳華說,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每次離開,有些老人一步步挪到門口拉著手不放,嘴里止不住地道謝。“他們需要我們,我得鍛煉好身體,做得再多些。”
“我雖然身體癱了,但腦子沒壞,現在覺得自己又有價值了。”短短23天,走出陰影的羅海均在4月27日舉辦的協會大會上主動申請加入萍實志愿者協會,并因為“能力強、見識廣”被眾人一致推選為協會秘書長。
“老年人并不全是社會負擔。”章世惠告訴記者,人們應轉變觀念,將老年人作為人力資源而非社會負擔來看待,并逐步將老年人力資源納入社會發展進步體系,讓老人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在應對老齡問題上也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齡社會居家養老需要社會力量參與
記者采訪發現,空巢老人普遍有“三怕”,怕生病、怕封閉、怕遺忘。同時也有“三盼”,盼生活自理、盼社會交流、盼精神支持。羅海均說,比起身體病痛,精神生活的孤單寂寞更是空巢老人無法排解的痛苦。
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02億,空巢率逾五成。
“我宣誓,我志愿成為一名光榮的護理志愿者;我承諾,以南丁格爾為榜樣,盡己所能,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每個周末早上,江西南昌創建“南丁格爾居家養老志愿服務隊”的章金媛都會帶領志愿者們重溫這段誓言,然后安排她們奔赴不同的社區,為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呵護和關愛。志愿者有護理專業的學生、在職或退休的護士,更多的則是社區賦閑在家的“大媽”
“住在高樓上,大家都關起門來,人們彼此很陌生。因為沒有溝通,有了困難也沒人知道。”章金媛說,婦女是一個家庭和社區生活的基礎,“大媽”要走出家門,走到左鄰右舍,再走到更大的地方把愛心傳遞開來。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姜向群指出,中國98%以上的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隨著居家護理需求的增大,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提供居家護理服務的嘗試。“政府要把重心放在社區中去,在社區中建立相關場所、設施,目前這方面的投入還不足,可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