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項山鄉盧屋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每到下午四點半以后,小書屋里就坐滿了放學回來的孩子,他們在這里一起讀書、寫作業、畫畫,直到家長從田地里務農回來,孩子們才陸續回到家中。
據統計,盧屋村4到14周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共有126人,其中留守兒童13人。平時家長忙于做農活或外出務工,照看孩子成為了一大難題。考慮到這一點,盧屋村于2019年4月份開始開設“四點半”課堂,將村里的孩子集中在一起,由志愿者對孩子進行統一的照看。
據盧屋村第一書記周文婷介紹,志愿者都是學校的老師,只要有空就會過去。在寒暑假時期,孩子也不愁沒人照看,返鄉的大學生會主動承擔起志愿者的責任,小書屋里每天都有舞蹈、畫畫、看電影等活動安排,小鄉村的假期生活也多姿多彩。
小書屋除了給孩子提供學習場所,村里的村民也可以到書屋里閱讀圖書,并可以辦理借閱,豐富村民在農閑時的精神生活。
“扶貧先扶志,文化扶貧所帶來的影響是最長遠的。”周文婷回憶起2017年3月剛來到盧屋村任職時的村貌頗有感慨,當時的村子里連路燈都沒有,村民們每天晚上很少出門,幾乎沒有文體活動可言。周文婷便動員村里的婦女走出家門一起跳廣場舞,不僅如此,她還自己帶頭跳,如今廣場舞已經成為盧屋村婦女每日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以前晚上做完農活就是看電視和喂豬,現在每天都去跳2個小時的廣場舞。”62歲的村民潘銀英腿腳患有殘疾,從未想過自己還能跳舞。在周文婷的鼓勵下,她加入到村里的廣場舞隊伍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越跳越好,還自己用手機觀看教學視頻,如今她的精氣神比前幾年還要好。
村民不僅跳廣場舞,村里平時還會組織村民一起學習書畫,過年組織寫春聯活動,并排演一些展示鄉村文化、政策宣講的節目,群眾的文化生活實現了由“牌桌上”到“書桌上”的轉變,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據周文婷介紹,盧屋村在2016年實現全村脫貧,成為了物質、精神兩手抓的典范,如今的盧屋村鄉風文明建設還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一副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