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撫州市東鄉區王橋鎮璋峰村“司馬第”不時傳出瑯瑯讀書聲。“司馬第”是始建于清朝的一座古建筑,近年來成為璋峰村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文明新風的場所。
作為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縣(區),東鄉區探索出一條“溫故而知新”的鄉鎮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新路子,即結合本地傳統文化、書法文化、紅色文化,開展有內涵、有底蘊、有新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烈日炎炎,綠樹掩映下的“司馬第”卻涼爽舒適,孩子們有的興致勃勃地聽故事,有的專心致志地看書,有的饒有興致地練書法。
給孩子講故事的是駐村干部黎元昱。今年暑假,他提出對“司馬第”進行重新改造,立起書架、買來圖書,擺好桌椅、配好臺燈,精心打造一片“學習園地”。
“剛放暑假,我就開始琢磨怎么讓孩子們過一個安全又有意義的假期。和村委會干部商量后,‘司馬第’暑期課堂開班了。”黎元昱說。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黎元昱號召駐村干部和村委會干部輪流上崗,兼任“臨時老師”。
假期之外的“司馬第”,也是熱鬧非凡。家庭糾紛調解講座、黨建專題講座、節日慶祝活動……干完農活的村民們到“司馬第”坐坐,已成為習慣。
像“司馬第”這樣的古建筑,如今已成為東鄉區鄉鎮及村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要陣地,成為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城鄉基層綜合平臺,極大豐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夜’字要這么寫,注意結構疏密……”東鄉區圩上橋鎮陳揭村的農家書屋內,趙清水正在指導學生練習書法。
趙清水是該區書法藝術中心的一名老師,也是該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的一位常客。他常常會帶著當地的書法家來到村里,教大家練習書法。“剛開始大家對書法沒什么興趣,也沒有基礎,講起課來很困難。不過現在大家都盼著老師來,有些村民還在家里掛上了自己寫的書法作品。”趙清水告訴記者。
在該區今年6月舉辦的電商直播節上,趙清水還當了一回“主播”,和19位書法家一起,在直播平臺上現場書寫百米長卷,并義賣書法作品。以書法文化為載體,該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從“線下”開展到“線上”。
近年來,隨著“書法下鄉”,書法活動進社區、進課堂,全國書法展覽等系列活動的開展,該區書法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書法文化活動已成該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一撇一捺之間,既是文化傳承,更是修身養性。
漫步在清幽靜謐的王震舊居,可從那一件件簡樸的生活用品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聆聽紅色故事,可從紅色記憶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東鄉,紅色文化早已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
在東鄉,王震將軍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深入人心。徐妙婷是該區紅星墾殖場的一名退休職工,她每天的生活都和王震將軍息息相關。清晨,王震公園內九曲橋、東坡橋、湖心島風光旖旎,讓晨練的徐妙婷格外舒心;上午,公園里慢慢熱鬧起來,前來參觀學習的群眾、游客絡繹不絕,作為社會講解員的徐妙婷如數家珍地講著當地的紅色故事、紅色文化。
如今,王震公園已成為集瞻仰紀念、愛國主義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累計接待全國各地游客40多萬人次,開展愛國主義專題教育100多場次。放眼東鄉的廣袤鄉村,以紅色文化為基礎,一個個富有紅色內涵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斷涌現。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