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劉菊梅領到了自己的《救護員證》,臉上滿是笑容:“‘敲門’敲了七八年,有了它,遇到老人摔倒、中風、腦出血等突發情況,我也更有底氣啦。”
劉菊梅來自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城南街道茶山口社區,是社區的一名“敲門嫂”。
“敲門嫂”這個稱呼,在新余,是讓人最親近、最放心的存在。因為這一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每天主動去敲社區空巢、獨居老人的門,問聲好,嘮嘮嗑,幫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敲敲門,成為社區的一個治理方法,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文情懷。
“敲”開老人孤寂的心
這個特殊的“職業”,來源于新余市新鋼街道含笑社區。含笑社區是一個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老舊社區,現有居民4116人,常住人口3098人,居民結構日趨老齡化,60歲以上的老人占了六成以上。社區空巢老人不在少數,僅中風偏癱、身患癌癥、生活不能自理的就有20多人。這些老人誰來關心?怎樣關心?都成為擺在社區面前的突出問題。
2014年3月,一支由居委會牽頭,老黨員、老干部、老職工、樓棟長、熱心居民組成的“敲門嫂”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在含笑社區應運而生。
從敲一敲空巢、獨居老人的家門,到幫助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曬被等,這支隊伍做著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用愛心善心溫暖著空巢老人們長久孤寂的心。
萬樹林夫婦家住含笑社區芙蓉西村小區,兒子在北京工作,夫妻倆都已60多歲,年紀雖不算大,身體卻不大好。去年,萬樹林妻子因乳腺癌去北京住院治療,萬樹林一人在家時突發腦梗住院搶救。
“敲門嫂”劉秋霞得知情況后,與丈夫第一時間趕到醫院輪班陪護,跑上跑下辦手續,煮餃子、熬稀飯,直到萬樹林的兒子從北京趕回來。楊光琴與萬樹林是前后樓棟鄰居,萬樹林病后行動不便,楊光琴便每天都去看看,幫忙搞搞衛生、買買菜,天一放晴就幫他曬曬被子、洗洗衣服。談起“敲門嫂”,萬樹林止不住眼淚往下流:“難的時候,真是多虧了這些好鄰居。”
“敲”顯信任、責任與擔當
“敲門嫂”并不局限于女性。今年71歲的黃炳榮便是其中一員。他身體硬朗,是一名有著42年黨齡的老黨員。作為含笑社區第一黨支部書記,黃炳榮還兼任含笑小區4棟、6棟、7棟的樓棟長,協助社區服務著80多戶居民。這三棟樓房的居民,平均年齡70歲,其中90歲以上的有5人,80多歲的有16人。
黃炳榮的手機號碼被大家熟記,一天24小時從不關機。一邊,是他怕老人在家發生意外時找不到人,另一邊,老人們覺得他懂得多,日常也喜歡拉上他聊天。“在做‘敲門嫂’的11年中,我總結了10個字:關心關愛、交流信任、學習。”只要有空,黃炳榮就會主動上門邀請一些獨居、空巢老人出門散散步,拉拉家常,幫助處理日常瑣事。
疫情期間,黃炳榮堅守在防控一線50多天,為老人送生活物品200余次,幫老人買米、油、早點。“每每開門,老人們說的第一句話多是感謝黨和政府。這些話也讓我感到光榮,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也許不僅是代表自己,還是黨的形象、政府形象。”
平時,黃炳榮注意加強自身修養和學習,每天晚上必看新聞聯播、江西新聞,還堅持看報紙看雜志,增長自己的知識。作為渝水區“老兵宣講團”一員,他經常給老人們“上課”。從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到日常防網絡詐騙、維護老年人權益,坐在桂花樹下的老人們聽得津津有味。
“敲”出社區治理巧思
“我的兒女以前經常說,您自己都快需要人照顧了,怎么還跑去照顧別人?”但今年已經74歲的鄒仙云覺得,左右鄰居就像兄弟姐妹,只要招呼一聲,大家都會上前幫忙。
在先行者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敲門”的行列中來。目前,整個社區已有42名登記在冊的“敲門嫂”,每人結對2至4名老人,還有更多不記名的志愿者爭做“敲門嫂”,為社區老人提供貼心暖心的服務。
社區工作是一門學問,如何探索創新,延伸管理鏈條,提高服務水平,考驗著每一個基層工作者。含笑社區黨總支書記王麗芳介紹,“敲門嫂”志愿服務隊,正在成為社區工作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含笑社區“敲門嫂”參與志愿服務、為居民排憂解困、處理各類矛盾糾紛達3000多人次。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受助者到志愿者,“敲門嫂”的隊伍不斷擴大,新余市渝水區46個城市社區組建起58支“敲門嫂”志愿服務隊,在線注冊人數已經超過1800人,精準對接服務7600余名老年人。今天,“敲門嫂”的故事還在續寫,“敲門”敲出的濃濃鄰里情,觸動了社區治理的柔軟部位,正在江西新余這片土地上緩緩洋溢。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