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縣積極探索“祠堂+文化”模式,實現文明實踐站260個行政村全覆蓋
白天,老人們有的在看書、有的在下棋,孩子們或看書、或寫作業;夜晚,村民成群結隊前來跳廣場舞。在進賢縣溫圳鎮,很多祠堂由村民祭祀、議事場所轉變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受村民歡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溫圳鎮,農村書屋、鄉賢宣講隊相繼落地生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美德、族規家訓等上墻,老祠堂變成了傳播精神文明的新陣地。
老祠堂變身“智慧書屋”
一到周末,村里的“智慧書屋”開放,俞錦程便和小伙伴們約好,一起到書屋看書、寫作業。
今年11歲的俞錦程在溫圳中心小學上六年級。2018年,白沙村俞氏祠堂被改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保留祠堂原貌的基礎上設置了“農家書屋”和“智慧書屋”。其中,“智慧書屋”的書籍專門供少年、兒童閱讀。
“‘智慧書屋’設在祠堂右側的第一間廂房。”俞錦程的爺爺、“智慧書屋”管理員俞建國介紹,書屋有1000多冊圖書,以繪本和故事書為主。
“在家門口就能讀到這么多、這么好的書,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看著書架上擺滿的一排排書,俞建國常常會想起自己小時候,那時,偶爾借到一本破舊的“小人書”,他就會樂上好幾天,看上一遍又看一遍。
“過去,只有修族譜或有大事才會召集大家來祠堂商議,平時都不會有人來。但改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后,村里人都會來這里。”白沙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喻文平說,以前很多人想支持家鄉建設,但是沒有平臺也沒有抓手。如今以祠堂為紐帶,白沙村的400余戶3000余村民,齊心協力建設新時代文明鄉鎮,鄰里之間比以前更和諧了。
老人休閑、小孩學習有了新去處
溫圳鎮地處浙贛交通樞紐要道,明清設鎮至今已有千年歷史。15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有大小祠堂80多個。
如今,祠堂不僅給孩子們提供學習場所,也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場地。智慧書屋正對面的廂房里,老人們或下棋、寫字,或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俞三泉今年80歲,依然精神矍鑠,他說,以前人們只有在祭祀、議事時到祠堂去,一年也用不了幾回,“現在,祠堂每天都開放,老的少的,各得其樂。”
大溪村章家自然村地處溫圳鎮東南。走進章氏宗祠門口的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狀元榜”,上榜的是村里所有考取大學的人員,總共有42人。在祠堂最中心的一塊屏風墻上,記載了章氏先賢品德最突出的人物故事。族譜和家規中關于德育教育的字句被摘抄和整理出來,由村里的書法愛好者寫出來張貼在祠堂四周墻壁上。
一個農家書屋、一個智慧書屋、一個農耕民俗物品陳列、一個文化娛樂室,這些是溫圳鎮祠堂改造后的標配。各村還挖掘和整理先賢文化、村莊歷史,形成獨特的祠堂文化。
實現文明實踐站
260個行政村全覆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進賢縣,260個行政村已經全部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進賢文明辦宣教中心主任吳風華說。
為促進鄉村振興,從去年開始,溫圳鎮以“兩廊一中心四基地”建設為契機,開啟基層社會治理新探索,將祠堂作為善治的有力抓手。祠堂舊貌換新顏,大部分得益于鄉賢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相關部門的鼎力相助,引導村民將祠堂變成“文化中心”,并結合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抓好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使農村祠堂成為政策講堂、道德講堂,讓祠堂功能與時俱進。
“文明實踐站的覆蓋率達到100%,志愿者的注冊率在‘愛南昌’客戶端平臺排名全市第二。”吳風華說,通過創新探索“祠堂+文化”的模式,充分發揮鄉賢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未來,將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基層更為廣闊的作用。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