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縣建設為契機,緊扣群眾需求,大膽探索創新,著力解決傳統理論宣傳站得高、離得遠,群眾聽不懂、不愿聽的問題,著力打通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最后一公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該縣“民嘴講堂”榮獲“全國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稱號。
陣地建設全域化,群眾安居在哪、陣地就建設在哪。
一是建立三級服務陣地。整合利用現有的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縣體育中心,鄉鎮及村會議室、祠堂、茶館、村史館、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場所,進行改造提升。其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利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總面積200平方米;23個鄉鎮場文明實踐所和304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整合后面積15-30平方米不等,添置移動音箱等必備設備。二是整合“三中心一平臺”。整合利用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融媒體中心、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實現信息、資源、活動共享。融合縣融媒體中心七大縣屬媒體開設專題專欄,采用圖片、音頻、視頻、H5、VR等方式,宣傳文明實踐重大活動、特色經驗,實現信息資源全縣互通共享。在蘇溪鎮模山村、澄江鎮上田村等10個省、市級文明實踐示范點安裝“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配置電視機、投影儀、一體化電腦等學習設備,讓線上學習常態化,讓理論學習融入日常。
隊伍建設志愿化,群眾活動在哪、隊伍就成立在哪。
創新組織架構,組建“1+10+N”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讓新時代文明志愿服務觸手可及。一是成立縣級總隊。縣委書記任總隊長,縣委副書記、縣長任副總隊長,由40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參加,每個月策劃開展好一個主題活動,具體開展走訪慰問、植樹造林、“不忘初心第一課”、集體升國旗、觀看閱兵式等文明實踐志愿活動,為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示范、強引領。二是成立特色分隊。組建全縣理論宣講、志愿者服務、農技惠民、衛生健康等10支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每支分隊由相關牽頭部門主要領導任隊長,負責管理隊伍、制定各具特色的活動計劃,開展有針對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三是實現N個鄉、村全覆蓋。23個鄉鎮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依托本土文化人才、鄉賢、科技能人等分別組建1支10人以上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由鄉鎮場黨委書記任隊長;304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分別組建1支5人以上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由村(社區)書記任隊長,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鎮、村無盲區。
服務模式訂單化,群眾需求在哪、服務就延伸到哪。
根據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反映頻繁的問題困難,精心制作了政策、技能、法治等十大優質縣級文明實踐菜單,在此基礎上,各鄉(鎮、場)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古色文化、民俗文化、鄉風文明等特色亮點制定個性化菜單。一是群眾點單。具體通過電話熱線點單、全天候微信小程序點單、現場書面問卷點單三種形式實現需求訂單精準服務到人。一年來,群眾點單達5370余次。二是中心(所、站)配單。站所將群眾點單及時整理匯總,按時間、內容要求、難易程度,分配給村、鄉、縣三級各自落實。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配單1500余次。三是志愿者接單??h、鄉、村三級志愿服務隊伍在接到中心(站、所)配單指令后,及時通知屬地志愿者落實任務。比如,泰和墾殖場根據果農對果樹更新換代的需要,及時組織“果教授”舉辦“金秋砂糖桔產業推進會”,受到廣大果農歡迎。四是社會評單。通過發放滿意度評議表和電話回訪等方式,對前一個月實踐活動效果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志愿服務組織。對于群眾“不買賬、不歡迎”的菜單,予以剔除或完善。目前,共開展評單21次,采納合理意見建議43條。
組織保障充分化,工作短板在哪、組織保障就到哪。
一是組建工作隊伍。成立泰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其辦公室,由縣委書記擔任委員會主任,中心下設辦公室,抽調多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工作人員集中辦公。二是加強經費投入??h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年安排不低于60萬元工作經費,每個鄉鎮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年分別安排不低于3萬元、1萬元工作經費,被評為5星級、4星級的村(社區)文明實踐站每年分別給予不低于2萬元、0.5萬元的獎補經費。截至目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累計投入600多萬元。三是實施分類考核。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分別納入全縣高質量發展考核、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內容之中,在年終對“1+10+N”文明實踐隊伍,23個鄉鎮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304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進行分類考核表彰,不斷強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正能量。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