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3日,按照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總體要求,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印發了《關于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完善“親情連線”等服務項目的實施方案》,提出在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聚集的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設立“親情連線”等方式,搭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與其外出務工親屬的聯系交流平臺,為群眾提供“親情連線”“綜合服務”“心理疏導”等幫扶項目。《實施方案》印發后,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迅速響應,布局建設“親情連線工作室”,及時把貼心暖心的“親情連線”服務送進廣大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及其家人心坎,獲得廣大群眾的紛紛點贊和好評。為交流工作經驗,“文明江西”微信公眾號將以專刊形式,陸續刊載11個設區市推進“親情連線”行動的做法及成效。
連日來,撫州市各地在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較多的農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設立“親情連線+綜合服務+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項目,優化對特殊群體的關愛服務舉措,用心用情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真正讓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東鄉區
付大媽是官家村幸福組的村民,此次“親情連線”活動幫助她與兒子進行了連線:“兒子,我在家里挺好的,你好好工作,現在村里面有了這個親情連線,我隨時都可以和你視頻……”連線過程中付大媽向兒子告知了家里及目前身體情況,并告訴兒子會照顧好自己,讓兒子放心。通過連線,付大媽的兒子激動地說:“見上一面很踏實。”兒女們常年在外,只有付大媽獨自一人在家,由于老人已經是80多歲的高齡,只會使用老年機,再加上近期老人的老毛病(腳痛病)又犯了,令遠在他鄉的兒女們十分擔心。通過此次村委會“親情連線”活動,消除了母子雙方的擔憂,兩人通過視頻訴說著對彼此的思念。
“在為老服務路上,官家村黨支部將一如既往前行”。通過開展親情連線活動,不僅加強了敬老養老孝老的濃厚社會氛圍,更增強了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廣昌縣
6月29日,廣昌縣水南圩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織志愿者開展“親情連線”活動。
在水南村邱瓊賢老人家中,志愿者忙著調試手機,幫助老人通過無線網絡連線到老人外出務工的兒子,看到視頻里的兒子后,邱瓊賢非常激動,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嘮著家常,老人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高興地說:“謝謝你們!我能看到我兒子真的好高興!”志愿者用“親情連線”搭建起留守老人與兒女溝通的橋梁,讓他們“面對面”敘說親情,“心連心”表達思念,圓了老人的團聚夢。
“親情連線”架起了空巢老人與遠方子女的溝通橋梁,“線上團聚”搭建了留守兒童與遠方父母的溝通平臺。下一步,水南圩鄉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立足群眾需求、注重效果導向,不斷優化對留守群體的關愛服務舉措,提升文明實踐服務水平,向群眾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情與大愛,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崇仁縣
崇仁縣巴山鎮一木社區從開辦幸福之家居家養老以來,解決了留守老人、獨居老人用餐問題,由于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社區干部為老人與子女搭建起“親情”橋梁,為老人連接視頻,以撫慰老人思親之情。
“謝謝來家里輔導我的阿姨,很多不會的題目我都會做了.......”小余同學開心地說,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已經放暑假的小余姐弟很懂事地主動學習,但是也有遇到難題的時候,小余的父母聯系到社區干部,希望有人能輔導子女學習。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一木社區干部欣然接受,到小余姐弟家中為他們講解難題,閱讀課文。
社區干部到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家中打掃衛生,讓空巢老人也能感受到關愛,為有需要的老人們奉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宜黃縣
連日來,宜黃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志愿者走進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開展“親情連線”文明實踐活動。“親情連線”在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搭起一座親情彩虹橋,緩解對彼此的思念,幫助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幫助每個老人都得到關愛,讓留守不再孤單。
“媽媽,我這次期末考試數學語文都考了90多分,妹妹也進步啦!”住西門路社區的賴研羽和賴雯靜兄妹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不會使用智能機,孩子們放暑假了想和爸爸媽媽視頻聊天的小小心愿也不能實現。社區志愿者了解到這一情況,為緩解孩子們的思念之情,在西門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孩子們成功地通過微信視頻和爸爸媽媽見上了一面,并告訴爸媽他們倆兄妹期末考試成績很理想,得到爸媽的表揚與鼓勵,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聊著家常,很是溫馨。
據悉,宜黃縣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廣泛組織開展“親情連線”活動,切實了解留守群體的需求,不僅在生活上為他們提供幫助,也讓他們能實實在在得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讓親情不再缺位,讓愛不再留守。
臨川區
三橋中心小學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全校大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因此學校時刻關注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近日,為緩解學生面臨期末考試的壓力,增強面對考試的信心,三橋中心小學開展了“親情連線”暖心活動。
就讀于該校的詩琴,今年10歲,家住高坪鎮洽沅村。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詩琴平時很少跟父母在一起,她非常渴望跟父母有更多的時間相處。詩琴一拿起電話,就興奮地喊著:“爸爸。”詩琴爸爸:“還有幾天考試?爸爸希望你考試時輕松應對,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聽到父女倆這么暖心的對話,心理教師萬美琴不禁感慨:每位身在外地的父母無不牽掛自己的子女,每位父母都在盡自己所能支持著孩子。
學校這次開展“親情連線”文明實踐活動,不僅在家長和留守兒童之間架起了一座相互溝通的“連心橋”,也讓家長和老師可以“面對面”交流溝通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親情連線”活動體現了學校、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懷,讓留守的孩子不再孤單,健康、茁壯成長。
黎川縣
目前,德勝鎮人口70%以上外出務工或隨同遷移,空間的距離隔開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與親人。雖然科技發展讓這種聯系變得簡單,但仍有部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存在使用老年機或智能手機未安裝微信、沒有流量等情況。為了滿足他們聯絡親情的需求,今年6月,德勝鎮鎮村干部聯合中小學、童伴媽媽、巾幗志愿者、“新長征”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和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搭建起“親情連線”平臺,走近脫貧戶、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老退役軍人和老黨員,走進敬老院、“幸福之家”養護中心開展親情連線活動,讓留守群體通過微信視頻與遠方的家人對話增進感情。
“兒子,還在休息啊,建明家兒子年底結婚,長華家女兒也要定親了,他們發了照片給你看到了沒?你過年能不能回來呀?到時提前跟老板說好請假啊!”該鎮新店村老黨員張群英看到外出多年的兒子,關切地詢問他的工作生活情況,講述著家里的喜訊,期盼他今年回來團圓。
該鎮黎明村留守老人梁小英沒有手機,小女兒嫁出又常年外出務工,平時見面時間比較少。童伴媽媽楊志玲聯系上她小女兒,加了微信趕緊接通視頻。老人非常開心,和小女兒聊個不停。
該鎮各中小學和童伴媽媽也通過視頻讓家長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共同守護孩子健康成長。“親情連線”活動作為德勝鎮關愛特殊人群的一項舉措,向留守群體傳遞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