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通過創新實施假期模式、夜間模式和共享模式,有效推動了文明培育、文明實踐和文明創建工作,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支撐。
求新求變、助力實踐活動新進展
深入基層,結合群眾實際。客家有趕集的風俗習慣,考慮到白天群眾需要務工務農的實際情況,尋烏縣創新性地采取了固定每周六晚上的夜間模式;同時,緊扣節假日時間,圍繞過好“我們的節日”,通過陣地聚力、資源聚能、活動聚心的方式,將全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聚合起來,組建尋烏文明實踐聯盟,精心策劃和組織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啟了夜間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三種模式,既可以獨立分開、單獨實施,又可合并串聯、共建共享,進而實現點亮了鄉村文明之夜,有效提升了群眾的文明素養。
貼合需求,勇于謀劃落實。創新推出“文明夜市星期六”志愿服務品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感受到接地氣,聚人氣,富有煙火氣息的文化盛宴。這一品牌活動不僅將縣級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一線,為群眾送去了理論宣講、文藝惠民、政策宣傳、應急救護等多樣化的文明實踐活動;同時,結合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如舞龍舞獅、傳統戲曲表演、民俗展覽等,讓群眾在陪伴家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假期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尋烏縣注重結合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服務活動。例如,在春節期間,組織志愿者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困難群體送去溫暖和關懷;在中秋節期間,舉辦月餅制作、茶藝表演等活動,讓群眾在品味傳統美食的同時,也能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
以隊伍共建、活動共聯等方式,把全縣25支文明實踐隊伍聚合起來,實現1+1>2的作用。在共享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尋烏縣注重發揮各文明實踐隊伍的優勢和特長,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品牌文明實踐活動。例如,“藝動尋烏”活動通過組織群眾參與文藝創作和表演,展示了尋烏的文化魅力和群眾的藝術才華;“文明夜市星期六”活動則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為群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文明實踐服務;“美麗尋烏我是志愿者”活動則通過組織志愿者參與環境整治、公益宣傳等活動,推動了尋烏的生態文明建設。
創新聚魂、激發實踐活動新動能
推行領題制、認領制模式。充分發揮鄉(鎮)主體作用,結合產業發展、文旅融合和非遺傳承等主題,引領鄉鎮每年開展一次引領示范、群眾廣泛參與的領題活動,實現“一鄉(鎮)一品”的推介;結合中心月清單,采取所站一月一認領和統一行動模式,帶動群眾參與,實現文明實踐的常態長效,提升文明實踐的滿意度。今年來,認領制實施順暢,已推出所站齊踐行專刊30余期。領題制活動推進有力,已舉辦丹溪鄉茶文化節暨谷雨鄉村音樂會,三標鄉“十里桃花迎新春”桃花節,晨光鎮龍舟賽,南橋鎮“村BA”籃球賽,吉潭鎮蜜雪梨采摘節、桂竹帽鎮百香果節等。
擦亮“文明實踐+文旅融合”品牌。創新“文明實踐+文旅融合”新路徑,深入挖掘“蜜桔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本地特色,將“一館七址”紅色資源,青龍巖、龍圖謠等生態景區,金星村角背圍等客家老祠堂打造成文明實踐點,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搬到鄉村大舞臺、旅游景點,開展全縣廣場舞大賽、首屆群眾歌詠大賽、非遺美食節等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生活的文體活動200余場次。
融合發力、匯聚實踐活動新活力
融合移風易俗。深入挖掘客家人孝老愛親、崇文重教、淳樸善良、勤儉奮斗等優良傳統,將南橋大夫第、晨光角背圍、司馬第等客家祠堂打造成客家文化大院,以情景再現、民俗展示、非遺體驗等形式弘揚傳承優秀客家文化,吸引群眾4萬余人次參觀打卡。
融通合作共育。推動“文明實踐+消防”“文明實踐+紅十字”“文明實踐+紅色場館”等融合發展,實現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文明培育三位一體,開展的“社科之夜活動”成功入選全省社科普及宣傳周創新項目之一。以開展典型選樹、感恩教育、文化惠民等文明實踐活動為驅動,開展“好家庭”“好公婆”等評議活動,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
聚能共建,完善實踐活動新機制
深化結對合作。建立文明實踐聯席會議機制,制定了年度幫扶共建計劃,落實縣級領導干部包掛鄉(鎮),星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與薄弱陣地開展結對幫扶制度,進一步推動文明單位、文明校園結對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扎實有效開展;同時,舉辦全縣文明實踐培訓班、重點所(站)工作培訓班,全縣文明實踐員素養大賽,不斷加強文明實踐隊伍建設。
示范引領帶動。常態開展理論宣講、送戲下鄉、技能培訓、法治宣傳、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文明實踐活動,圍繞群眾關心關切,優化文明實踐服務,豐富群眾文化供給。結合“我們的節日”,舉辦“滿園春色樂鬧元宵”“龍騰虎躍慶元旦天高鳥飛華夏新”文藝演出、“中國夢勞動美不一Young的魅力尋烏”等大型文明實踐活動40余場。落實“文明實踐積分制”,通過志愿服務、公益捐贈等進行積分兌換,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實踐。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