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南昌市新建區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城區西北望,三十余公里,梅嶺山下,風光旖旎,溪水縱橫,霞光溢彩,一面紅旗飄揚在溪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
由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四個100”文化導師、南昌市新建區委宣傳部、新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溪霞鎮人民政府及當地市級非遺傳承人聯合組建的新時代新建區創新型隊伍——“新新之火”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在這里開展“好新建·美生活”群眾家門口講黨課展非遺主題文明實踐活動。
省委黨校志愿者為老人孩子講黨課。
“黨把咱的小家放心上,過去看病翻山越嶺,如今醫保送家門口;從前娃兒上學愁破頭,現在村小教室亮堂堂!黨的初心就是讓咱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省委黨校志愿者傅慧平從群眾視角、用群眾語言、融群眾情懷,與來文明實踐廣場參加青少年勞動實踐活動的孩子及村中老人面對面交流,接地氣、有溫度的宣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把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溪霞處處溪霞紅”,文明實踐廣場上這間紅色氧吧,一度成為各地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在信仰上“充氧”、精神上“補鈣”、黨性上“淬火”的熱門“打卡地”,也成為南昌新建以全域旅游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美麗縮影”。
“四個100”非遺傳承導師陳小余教孩子制作“非遺”手工掛面。
“拉面的時候注意力道及速度,不能太快,注意順著面條的反作用力回彈上下拉動,要輕要柔。”“四個100”非遺傳承導師陳小余邊展示手工掛面制作技藝,邊手把手教孩子們上面、拉面。陳老表手工掛面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整套流程繁雜而精妙,二十余道工序,經幾代改良,如今風味更加純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疊加“圈粉”熱點“江西小炒”,把掛面推上全國人民餐桌。
土將軍膏藥制作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余斯青為群眾把脈診斷。
“土將軍中醫藥老字號創于清光緒年間,祖上一把草,一根針,一副膏藥行走江湖,治病救人。在治療跌打損傷、肩頸腰腿痛等方面,能直達病灶。傳承至今140多年的歷史,產品歷經創新改良,深得百姓認可,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前來求治。”土將軍膏藥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余斯青一邊為群眾推拿調理,一邊講解科普中醫藥知識。
市級非遺溪霞吹糖人熊傳發教參加青少年勞動實踐活動的孩子制作糖人。
“今年是蛇年,我要一只蛇!”“我屬羊,教我捏個獨角獸!”“我喜歡大海,我要吹一只小海豚。”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溪霞吹糖人代表性傳承人熊傳發攤位旁圍滿了孩子,熊傳發邊教孩子們吹糖人,邊回憶著這過去,“接過爺爺走街串巷、披星戴月的扁擔,吹糖至今二十余載,不斷實踐、思考與改良,現在更多的是讓顧客自己吹、捏、塑型。”
吹糖人是一種存在于中國民間的傳統小手藝。熊傳發世代家傳以此謀生,南昌吹糖人造型樸拙、生動,以動物造型居多,并分為空心糖人和實心糖人,造型逼真可愛,極受人們尤其是小孩歡迎。孩子們拿到了心愛的糖人,熊傳發內心莫名地感覺到喜悅。
省委黨校志愿者為老人孩子盛上熱騰騰的暖心面條。
夕陽西下,炊煙裊裊,一碗碗熱騰騰的“非遺文化”面條送到一位位老人孩子手中。這是來自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的志愿者在村民熊立中家為他們做的一頓暖心晚餐。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老香樟下,氤氳春色中古樸村落干凈整潔,一條荒廢的茶馬古道橫貫村莊南北,村莊更顯寧謐祥和。這里春天花香四溢,夏季瓜果飄香,鄉村旅游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溪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一面紅旗在文明新風中迎風飄揚,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