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贛州石城縣年僅11歲的“小太陽”逝世后,將自己的眼角膜、肝腎等器官,以及遺體全部捐獻,他的義舉至少讓5人重獲新生。“小太陽”的捐獻義舉,宛如種下愛的種子,讓遺體器官捐獻的大愛義舉,在贛鄱大地四處開花結果:崇義縣39歲的鐘先生把自己器官捐出來了、萍鄉7歲小樂樂捐獻了全部器官、九江的老熊也捐了;在武漢工作的遂川女孩也把自己的遺體器官捐了出來……
“這種情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這是江西人大愛無私精神的最好體現。”8月26日,江西省紅十字會秘書長戴瑩無比感慨:“以前,全省全年僅有三四例器官捐獻,現在幾乎每周都有。”她認為,江西省出現遺體器官捐獻“井噴”現象,得益于《江西省遺體捐獻條例》的實施,以及人們觀念轉換等諸多因素。
獲取捐獻者的器官。
江西人省內外“接力”捐獻器官
贛州石城縣“小太陽”的捐獻感動了無數人。6月11日,患有先天性腦血管畸形的“小太陽”,突發腦溢血,出現深度昏迷。在確定搶救無望后,“小太陽”的父母做了偉大的決定:把兒子的遺體器官捐獻出來。最后,“小太陽”捐獻的肝腎及眼角膜等器官至少讓5人重獲新生。
“小太陽”的義舉,宛如種下愛的種子,全省猶如接力賽似的出現捐獻器官遺體的現象。7月13日,崇義縣樂洞鄉39歲的普通村民鐘先生干活時意外摔倒,搶救無效進入腦死亡狀態。彌留之際,他決定把自己的器官遺體捐獻出來。他的義舉讓3位患者重獲新生。
8月6日,萍鄉一名7歲男孩完成器官捐獻手術。男孩因車禍導致腦死亡,家人沉痛之中做出決定,將其器官捐獻出來。男孩捐獻的一肝和兩腎,讓一名肝衰竭患者、一名尿毒癥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種。8月14日,九江市完成一例人體器官捐獻。40歲的熊先生因一場意外而生命垂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捐獻了自己的肝臟和兩個腎臟。隨后,新余、吉安、宜春也出現捐獻器官的感人事跡。
江西人捐獻器官的義舉在省外也隨處可見。8月1日,湖口縣小伙小朱在廣東汕頭市因遭遇車禍出現腦死亡,家人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其生命——捐獻全部器官遺體。小朱捐出一肝兩腎,至少讓3位正與死神抗爭的重病患者能夠重獲生存的希望,這也是廣東汕頭市完成的首例人體器官捐獻。8月5日,一名22歲的遂川縣女孩,因患上了腦膠質母細胞瘤,治療無效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最后在湖北武漢市完成器官遺體捐獻,并成功挽救了三名患者的生命。
此外,在上海、浙江也都出現江西人捐獻器官的感人事跡。
一年半完成過去近10年捐獻量
器官移植是挽救諸如肝硬化等危重病人的最有效治療手段。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器官源短缺,許多病人只能在等待中慢慢逝去。據統計,我國每年器官捐獻和等待移植病人的比例約為1:30,江西的這個比例更大。據省人民醫院統計,目前在該院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保守估計有100人,等待腎移植的有400多人。這個數字放大到全省,分別達到3000人和1萬多人。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去年全省器官捐獻只有7例。
據省紅十字會器官遺體捐獻辦的工作人員單若毅介紹,2001年,我省幫助第一例遺體捐獻志愿者實現遺體捐獻,開始了遺體捐獻工作的探索,但是此后全省的器官遺體捐獻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每年僅有三四例捐獻器官遺體的。”經過近10年的發展,到2010年3月,我省成為全國首批10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省市之一。并于當年成功組織了4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9個患者的生命。“近年來,遺體捐獻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捐獻遺體的隊伍中來。”省紅十字會秘書長戴瑩告訴記者,截至2012年底,全省捐獻登記的志愿者超過1000人,其中132人已成功實現遺體及其器官、組織捐獻,解除了許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一批瀕危的生命。
“特別是今年3月我省實施《遺體捐獻條例》后,器官遺體捐獻的人數大大增加。”據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統計,截至8月26日,全省已經成功實現遺體及其器官捐獻213例,捐獻登記的志愿者超過1600人。“最近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了過去近10年的捐獻量。”
年齡最小捐獻者僅出生32天
根據我省相關規定,遺體捐獻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遺體本身的捐獻,指將遺體用于醫學機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二是肝臟、腎臟、心臟等人體器官的捐獻;三是角膜等遺體組織的捐獻。
戴瑩說,我省的遺體捐獻工作算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江西還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0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省市之一。2007年10月,省紅十字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紅十字醫用組織庫。該組織庫專門開展遺體捐獻的宣傳動員和接受服務等工作,接受社會無償捐獻的遺體。此后,我省的遺體捐獻工作逐步走上正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
“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遺體捐獻者都是身患絕癥的老人。”單若毅說,隨著現在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志愿捐獻者中年輕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使捐獻者隊伍的年齡結構更加多元化。“上至90歲的老人,下至不滿周歲的孩子,所有年齡層基本都被覆蓋了。”在我省登記的遺體捐獻者中,年齡最小的是于都縣一名僅出生32天的嬰兒,他捐獻的眼角膜使兩名孩子重見了光明。
江西人大愛無私精神的最好體現
“我省近期出現這么多器官捐獻的感人事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觀念的轉變。”戴瑩認為,特別是今年3月《江西省遺體捐獻條例》實施后,人們的觀念有很大的改變。捐獻器官的觀念逐步被人們接受。
過去,受“去世后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影響,許多人對遺體捐獻還存在著偏見。特別是當一些老人提出捐獻遺體的想法時,他們的子女往往會站出來反對。我省就曾發生過幾例由于子女阻撓,導致老人去世后遺體無法如愿捐獻的案例。《江西省遺體捐獻條例》實施后,經過全省大力宣傳,特別是一些捐獻者的感人事跡,經過媒體報道后,人們普遍認識到捐獻器官是很光榮的、是偉大的。
“近期,江西人在省內外踴躍捐獻遺體器官。在廣東汕頭市,江西人還成為當地的首例捐獻者。這是江西人大愛無私精神的最好體現。”戴瑩說,這種用自己或者親人的器官捐獻,在他人身上延續生命的行為,是功德無量的行為。他們的愛心善舉體現了江西人大愛無私、互幫互助、樂于奉獻的精神。“愛心、善心莫大于此。”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