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是南鐵南昌車輛段鷹潭運用車間的一名普通工人。2002年,熟悉網絡的他成了當地某論壇“愛心園”的版主。借助這個平臺,熊波和幾名網友共同組建了一個愛心團體,組織一些看望老人孩子、幫助困難學生之類的公益活動。但兩年后,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愛心團體解散了。2004年的夏天,熊波偶然得知,一名曾經在他們資助下艱難求學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他們的資助而不幸輟學。這讓熊波深感愧疚,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感慨地說,既然伸出過手,就一定不要再放手。
于是,那一年,他通過網絡重新組建了一支愛心隊伍——鷹潭網友“愛心園”志愿服務隊。“愛心園”組建之初,僅有十幾名網友,愛心活動也僅限于“尊老、愛幼、助困”。但是,這一粒“種子”的生長速度讓所有人吃驚。2012年,“愛心園”已經匯聚了當地上千名愛心人士,并發展成鷹潭青年志愿者協會網絡分會。熊波已成為鷹潭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副會長。
十幾年來,熊波和朋友們組織的愛心活動多達數百次,參與到這些活動中的愛心人士不下萬人。今年“六一”兒童節,他組織的一次愛心活動有1000多人參加,這些人被分成多個小組,分赴各特殊兒童學校和孤兒院。隨著越來越多愛心人士的加入,熊波組織的愛心活動也越來越多。高考期間,他們為考生和家長送水送藥維持秩序;長假期間,他們在龍虎山進行旅游志愿服務;抗災期間,他們組織募捐……
熊波是愛心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活動的參與者。月湖區童家敬老院的老人對熊波再熟悉不過了,因為熊波是唯一一個連續十幾年都去看望他們的人。2006年,家在東莞的楊女士被熊波的善舉感動。她通過網絡聯系上熊波,希望通過他來資助兩名鷹潭的貧困學生,“我相信你,你給我找好資助對象,我定期把錢寄給你。”就這樣,熊波聯系了兩名當地貧困學生,并一直幫楊女士將資助款送給他們,這一送就送了8年。其中一名女生,父親病故,母親棄女而去。有一天,女孩找到熊波,興奮地說:“謝謝熊叔叔,我不需要你們的資助了,因為我媽媽回來了。”原來,女孩的媽媽得知熊波和楊女士的善舉后,深感羞愧,終于回到了女兒身邊。熊波相信,善的力量,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很多人只知道熊波的種種善舉,卻不知道他患有先天性供血不足型心臟病。醫生一再告誡他,不能用力、不能動氣、不能熬夜。但他一旦投入愛心活動,就把自己的病忘到一旁。目前,青年志愿者協會固定資助了11名在校貧困學生。熊波每個月會給他們送牛奶和學習、生活用品。
熊波的愛心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其中既有和他一路并肩走來的企業家、社區干部、公司員工,也有最近才加入其中的“90后”小伙子、年輕的個體戶……熊波常說,愛心不在乎多少,不在乎大小,只要你參加過一次這樣的活動,你就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種子多了,自然花開滿園。
【記者手記】
去看一看敬老院的老人,去陪特殊兒童學校的孩子做半天游戲,或者為貧困學子捐一本書……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愛心無論大小,善舉就在身邊。
熊波的可貴之處,不在于他組織了多少次愛心活動,幫助了多少需要幫助的人,而在于他把自己的愛心傳遞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在于他影響和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入愛心活動,讓愛成為一種氛圍,讓善成為一種本能,并把愛一直傳遞下去。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