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找“幫幫團”,這是許多景德鎮樂平市城區居民的共識。近年來,該市創新社區治理,通過培育新型社會組織,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助推社區和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公益組織“幫幫團”舉辦各類活動600多場次,開展志愿服務行動8萬多人次,幫助調解矛盾糾紛400余起,為民辦好事實事3000余件。
新型社會組織服務社區治理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社區治理工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群眾對于社區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僅憑街道、社區的行政力量,難以滿足社區治理日益多元化的要求。”樂平市洎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朱瑞龍說,“東湖名都幫幫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率先成立的,把廣大社區居民從社區治理創建的圍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此舉促進了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環。
“東湖市民之家”“東湖名都幫幫團”等在社區開展各項公益活動,參與環境督導、交通疏導、愛心幫扶、文藝宣傳、矛盾調解等。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了社區的文明程度,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據東湖名都社區黨支部書記汪歡介紹,公益組織依靠部門資源、社會組織、群眾參與這三大力量,配合社區、街道、政府職能部門,調解名種矛盾糾紛,起到了消除不安定因素的作用。
“藍馬甲”服務在大街小巷
每天放學時,“東湖名都幫幫團”黨支部書記周正中就會催促老伴穿上藍馬甲,一起前往自家附近的學校開展護送學生志愿活動。
“藍馬甲”,是樂平人給“幫幫團”起的昵稱。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寒冬,“幫幫團”成員們每天都會出現在學校、社區、車站等場所,和交警、城管等執法者的身影交織著,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溫情。
徐國平是“東湖市民之家”團長,多次參加樂平市消防救援大隊舉辦的消防知識培訓,把所學知識服務于群眾,組織消防退伍志愿隊員對小區進行消防知識培訓。
洎陽街道辦黨工委委員柴新梅介紹,去年,東湖名都社區周邊小餐飲店的油煙擾民,“幫幫團”主動介入,對接業主代表、店主、物業、開發商和環保、建設以及街道管理部門共同商議,最終,由開發商加建油煙排放專用管道,圓滿解決了油煙污染問題。
經過兩年的發展,樂平市“幫幫團”公益組織,從1個社區、10多名熱心人的單一性組織,發展成24個社區、1500多名團員的大型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范圍和對象從“面向小區居民”拓展為“面向社會群眾”。
社區更和諧風氣更清朗
不僅服務社區居民,“幫幫團”還建起了“群眾說事室”,及時將社區輿情、民聲民意反饋給各級黨委政府,成了傳遞黨和政府聲音的“放大器”、推動社區工作的“助力器”、疏解社會矛盾的“減壓器”和為居民辦實事的“取暖器”。
如今,“幫幫團”已經成為樂平普法宣傳的一塊金字招牌。每年務工經商人員返鄉時,“幫幫團”就會開展普法教育活動。把自編自演的節目帶進小區,以古戲新唱、傳統贛劇等形式去宣傳法律知識。
在“幫幫團”的引領帶動下,互幫互助、向好向善的精神在樂平市蔚然成風,涌現出“江西最美家庭”丁冬娥、十幾年如一日為孤寡老人免費理發的夏擁花等一大批“身邊好人”,東湖名都社區也獲得了“江西省升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第十五屆江西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在社區治理的實踐中,既需要政府治理,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又需要社會力量和居民積極參與。”朱瑞龍說,未來,當地將發揮“幫幫團”這個品牌效應,成立公益基金,引導社會資本的注入,發揮“幫幫團”對政府和百姓的幫助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樂平市洎陽街道的“幫幫團”成員來自群眾,又服務群眾,恰恰扮演了聯系紐帶的關鍵作用,他們成為社區需求的調查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更成為化解矛盾的先行者,實現了社區共建共治共享,開創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區治理新格局,這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值得各地借鑒。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