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閑置校舍,也可以是宗族祠堂,只要能夠發揮學習宣傳功效,場所選址鼓勵因村而異。
可以在屋場小院,也可以在文化廣場,只要有利于提升宣講質量,宣講地點允許靈活設置。
可以選擇開展志愿服務,也可以選擇實施技能培訓,無論活動形式如何,重點是群眾有需求、工作有效果。
…………
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特別是被列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縣以來,尋烏縣緊盯群眾需求、結合本地特色、強化效果導向,在搭建平臺、組建隊伍、開展活動等各方面工作上亮點頻出,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促進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新路子。
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延伸至哪里,實現教育無盲區
來到尋烏縣吉潭鎮吉潭村采訪,正值一場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巡回宣講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近30名村民把會議室坐得滿滿當當。村干部告訴記者,參加宣講的,有駐村第一書記、曾經的貧困戶等。因為這是縣里統一組織的宣講,可以學習別村的脫貧致富經驗,村民們興致很高。
“通過前后照片的對比,大家可以看到,黃田村的面貌有了明顯變化,而我自己也完成了從一名機關干部到農村‘百事通’的轉變。”指著身后的投影儀,菖蒲鄉黃田村第一書記謝玉峰說出了扶貧感悟:“精準扶貧,改變了我,也改變了你。”
謝玉峰的宣講,圖文并茂,語言樸實,大家聽得很入神。“他剛進村的時候,支部沒書記,村民不團結。能夠把黃石村建得這么好,謝書記吃了很多苦。”村民徐素泉記住了謝玉峰宣講中每一個故事細節。他說,在許多像謝玉峰這樣的幫扶干部身上,看到了黨和政府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的決心和努力。
正如這場巡回宣講所呈現的那樣,尋烏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載體,積極探索理論宣講的有效方法、路徑,使理論宣講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宣講親民化的背后,是平臺的便民化。該縣堅持“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原則,整合現有資源,用活現有場所,鼓勵布局分散或人口較多的自然村,利用閑置校舍、宗族祠堂及村民閑置房屋等,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各村普遍形成一站多點的陣地體系。目前,全縣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436個,實現了縣、鄉、村全覆蓋,做到了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建在哪里。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與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尋烏人民深切感恩黨、感恩習近平總書記。尋烏縣以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積極開展“我向國旗報個到”等儀式感極強的活動。高橋鎮高排村每周一都會在村實踐站開展“我向國旗報個到”活動,組織全體村干部、駐村工作隊隊員、黨員和村民代表觀看升國旗,并在國旗下開展宣講活動。村支書陳盛桃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村里開展國旗下宣講等活動13場。在充滿儀式感的情境下,大家的感恩意識和愛國情懷被充分激發。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服務中心落戶尋烏,在全縣掀起“學習強國”學習熱潮。尋烏縣充分利用小房間、小電視、小投屏等,在全縣186個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起了“學習強國”線下學習室,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每日更新的內容,通過投影的方式“下載”給群眾觀看。據介紹,在線下學習室參加學習的多是不習慣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大家聚在一起,在志愿宣講員的引導下收聽新聞,既認識了外面的世界,又豐富了老年生活。
加入客家元素,增添生活氣息,力爭人人能參與
尋烏是客家人聚居地。當地留存的祠堂,是村民商議、決定家族重要事宜的場所。很多村莊因地制宜,將祠堂改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澄江鎮謝屋村是縣法院對口幫扶村。當地法院利用設在村莊祠堂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起了巡回法庭。澄江法庭庭長羅云亮經常在巡回法庭就地開庭審理,開展普法教育。他有一個深切感觸,為村民開展司法調解,要融入客家文化,善用客家祖訓,才能取得村民更多的信任。正是有了這份信任,謝屋村村民才把村規民約交給羅云亮開展“合法性體檢”,讓村民自治符合法治要求。
以開展理論宣講、調處矛盾糾紛、推進文化下鄉、培育文明鄉風等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已經深刻融入尋烏縣的鄉村治理體系。
“移風易俗要發揚,新事新辦不鋪張,尊老愛幼要做到,明天你也同樣老……”7月2日上午,“山歌老王”王煥平的歌聲,在澄江鎮周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響起,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前往聆聽。
王煥平是當地聞名的“百姓名嘴”。他的長處,在于將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當地傳唱的山歌歌調結合起來,自編自唱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山歌。尋烏縣各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意挖掘選拔了一批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較高、表達能力強,能用鄉音俚語、山歌故事等闡釋理論、分析形勢的“百姓名嘴”。目前,該縣“百姓名嘴”宣講隊共有成員18人。他們以百姓視角、生動語言,向身邊的父老鄉親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各地發展“好聲音”,讓百姓聽得懂、愿意聽。
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村民的廣泛參與是前提。為此,尋烏縣結合全民健身、典型創評、文化休閑等,積極創新活動載體,激勵各地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開展。
推行學習積分制便是其中一種方式。在南橋鎮南龍村,黨建宣傳員謝萍向記者展示了一本本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存折。“幫助村‘兩委’調解矛盾糾紛一次積5分,參加鄉鎮一級理論宣講或文體活動一次積2分……”清清楚楚的積分認定、兌換規定,有效督促村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
此外,各站(所)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了“端午節客家小食制作比賽”“中秋節果品品鑒”“亮家訓傳家風”等本地特色活動,通過互動性好、體驗感強的活動,推動文明實踐活動走入家庭、深入人心。
精準把握需求,提供貼心服務,確保群眾得實惠
來到尋烏縣各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采訪,墻上“以人民為中心”幾個大字頗為顯眼。
開展精準調研,掌握群眾訴求,并根據實際需要制定下發每月活動指南,是尋烏縣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特色。
7月3日14時30分,尋烏縣某果業公司高級農藝師鄭慶川如約走進文峰鄉雙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百香果種植技術為村民們進行培訓。“百香果喜歡陽光,對土壤要求不是很嚴格,但如果地里積水的話,就會爛根。現在汛期來臨,大家要引起注意……”課堂培訓結束后,鄭慶川還隨村民前往果園,開展“一對一”的技術指導。
對正大力發展柑橘、百香果、獼猴桃等種養產業的雙坪村而言,類似的對接村民需求的科技培訓、農技輔導,每次都頗受歡迎。“我們還組建了致富能手實踐隊、‘五老’實踐隊、巾幗實踐隊等五支隊伍,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移風易俗、清潔家園。”村婦聯主席劉勤連介紹。據悉,尋烏縣目前有65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被納入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管理,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分別擔任志愿服務總隊、大隊、小隊隊長。
推行“百姓說事”,幫助群眾解決實際難題,是尋烏縣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嘗試。翻開長寧鎮強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百姓說事”工作記錄本,對社區“兩委”詢單、黨支部制單、服務隊伍接單、群眾評單四個環節的記錄,真實還原了每一件群眾煩心事得到合理解決的過程。“6月23日,14棟居民謝廷清來社區反映停水問題。社區干部了解到增壓泵停電的情況后,及時與供電、供水部門聯系;當天,居民用電用水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社區支部書記趙瓊香介紹,“百姓說事”制度,實現了“群眾的事,讓干部去辦;干得怎么樣,讓群眾來評”,受到居民的廣泛好評。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以服務群眾需求為導向,尋烏縣結合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項目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重點任務,組織文明實踐志愿者開展好送政策、送科技、送技能等活動,做到思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尋烏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完善志愿者登記、注冊、培訓等,切實提高志愿服務組織化程度。通過規范化評先評優、文明積分管理、禮遇關愛先進典型等措施,增強志愿者自豪感,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更深入參加文明實踐活動,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