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萬載縣茭湖鄉,曾群林(左)帶著孫女曾婷婷前往槽頭村上泗堝革命烈士公墓祭掃。
3月28日,萬載縣茭湖鄉槽頭村,“中國好人”曾群林向學生講述當年紅軍戰士英勇戰斗的革命故事。
曾群林(左)和萬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一起翻閱烈士名冊,希望能確定烈士姓名,幫烈士尋親。
曾群林的家位于大山深處。因為一句承諾,父子接力守護烈士墓,91年來從未間斷。
一條200多米長的山路能走多長時間?曾群林一家人的回答是:91年。從父親曾洪興到曾群林,因為一句承諾,父子接力守護萬載縣茭湖鄉槽頭村上泗堝革命烈士公墓已經91年了。2024年1月,曾群林被中央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風撫梨花又清明。3月28日,萬載縣茭湖鄉槽頭村老黨員曾群林再次走過這條200多米長的山路,來到家旁邊的上泗堝革命烈士公墓前。“今天茭湖初中的學生會來祭掃,我們要提前準備一下。” 說罷,他帶上孫女曾婷婷,拿起鐮刀、拎著水桶,拾級而上。
據史料記載,1933年3月至4月,萬載縣株木橋大戰中,有數百名輕重傷員轉移到仙源、茭湖等地紅軍醫院進行救治。茭湖鄉槽頭村上泗堝曾是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紅三醫院的臨時駐地,先后有32名紅軍戰士因傷勢過重犧牲,長眠于此。因部隊轉移,紅軍連長找到村民曾洪興,托付他經常來看看這32位烈士,每年清明節給他們掃墓,年輕的曾洪興堅定地點了點頭。
因為這個承諾,懷著對紅軍烈士的崇敬之情,曾洪興每年清明都到紅軍烈士墓前祭掃,近40年從未間斷。1972年,經他倡議,當地村民自發將32位散葬的紅軍烈士進行了合葬。1973年,曾洪興因患腿疾,行動不便,便把祭掃烈士墓的接力棒傳給了兒子曾群林。臨終前,他交代兒子曾群林:“每年清明祭掃這32位烈士,你一定要堅持做下去!”
山河久久念忠魂,紅色家風有來人。山下是家,山上是烈士墓,這條路曾群林又走了50多年。這些年,他還積極奔走,希望能為無名烈士尋親。
如今,上泗堝革命烈士公墓已被列為萬載縣國防教育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還成立了“新長征”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定期來祭掃烈士,維護墓園。今年清明,又有大批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周邊村民自發前來祭掃紅軍烈士。
松濤掩映下,曾群林熱心地當好向導,講述這段革命歷史。“我和我的子孫后代會繼續守護好紅軍烈士墓,讓紅色血脈不斷賡續,讓紅色故事代代相傳。”曾群林年過七旬,話語卻仍然鏗鏘有力。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