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山歌小分隊開展移風易俗宣講活動。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章保攝 初夏時節,興國縣田間地頭綠意盎然,一支支老年志愿者隊伍穿梭在村居庭院間,從祠堂里的家風講堂到廣場上的普法宣傳,銀發志愿者們用余熱勾勒出基層治理新圖景,讓老有所為成為激活基層治理的密鑰。 “哎呀嘞,樂呵呵來笑呵呵,今朝廣場鬧盈盈,你幾曉得呀同志哥,法律知識要記心頭……”近日,一支由平均年齡70多歲的老人組成的興國山歌小分隊走進城鄉村居社區,用演唱山歌的方式把法律知識“種”進百姓心田。 利用演唱傳統興國山歌普法是銀發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志愿者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把晦澀的法律條文編成朗朗上口的山歌,讓群眾在傳唱中樹立起法治意識,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自覺。”興國縣城市社區黨工委副書記黃艷介紹。 “銅鑼一響哎呀嘞,法治意識入心扉”。近年來,興國縣創新打造“銀齡智庫”工程,通過“山歌傳唱+板凳課堂+田間答疑”三種形式,培育了20余支老年志愿服務隊伍,創作興國普法山歌100余首,開展普法宣講和文藝表演1960余場。全縣200余名銀發志愿者用鄉音土話搭建起普法宣講的“連心橋”,在基層治理的舞臺上書寫著“退而不休”的溫暖篇章。 近日,在隆坪鄉小學“書法小課堂”上,63歲的退休教師朱開仁一筆一畫地作著示范,指導孩子們書寫每一個筆畫、每一個漢字。 在興國縣的城鄉校園里,常常能見到一群銀發長者的身影——由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志愿服務隊持續深耕青少年成長教育。他們帶著紅色家風、翰墨丹青、法治講堂等特色課程,奔走在城區學校與偏遠教學點之間。老干部以革命家訓詮釋家國情懷、老戰士用戰斗經歷激活紅色記憶、老教師將書法藝術融入德育課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讓山歌韻律煥發時代新聲,三年間累計開展家風宣講、法治教育、非遺傳承等特色活動670余場次。興國縣委教體工委書記、縣教體局局長林瓊華表示:“多年來,‘五老’同志們用銀發編織育人經緯,將家國情懷融入書法、山歌、法律等特色課程,為興國學子鋪就了立體化成長路徑。” 如今,這支隊伍仍在不斷壯大,“五老工作室”相繼在全縣各校落地,他們用滿頭銀發映照初心,以躬身力行詮釋使命,在革命老區譜寫出一曲“夕陽托朝陽,代代共成長”的動人樂章。 據了解,八年來興國縣“五老”志愿隊伍累計開展活動2230余次,惠及青少年11.2萬人次,助力600余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清晨巡查安全隱患、午間調解鄰里糾紛、傍晚收集居民訴求……濱江明珠小區退休老黨員孔永鳳的“民情日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家每戶的急難愁盼,這是銀齡力量參與“紅色物業”的工作日常。 “我是小區的一員,更是一名黨員,如何將小區管理好、治理好,讓小區真正成為一個幸福家園,是我和大家的一個共同目標。”孔永鳳說。 如何實現長效管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在“銀齡先鋒”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居民通過“紅色物業”平臺加入小區治理。銀發志愿隊伍牽頭組建“紅色議事廳”,召開“樓棟板凳會”,建立“四點半學校”,推動建成電動車充電棚、老人活動長亭等便民設施;小區“家風故事會”樹起了學習的榜樣,“百家宴”拉近了鄰里關系,“文明實踐”宣講讓講文明蔚然成風。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變的是歲月,不變的是為民初心。“夕陽紅”映襯著“志愿紅”,“銀發情”守護著“鄰里融”,在興國縣各社區,130多名“銀齡先鋒”正以桑榆未晚的激情,書寫著“萬家憂樂到心頭”的生動故事。
江西志愿服務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專稿欄內的所有作品,包括標有“江西志愿服務網”LOGO的圖片,版權均屬于江西志愿服務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經本網授權使用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江西志愿服務網”和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注明“來源:×××”(非江西志愿服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3.在本網的新聞信息頁面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不代表本網觀點,文責自負。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發布之后30日內同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中國江西網 電話:0791-86849032
|